至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权制度,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重点区域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生态基本维持稳定。
坎昆会议决议对MRV的进展做了肯定。但美国等国家却以沉默的方式表示拒绝。
对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评估和回顾(IAR)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国际谘询和分析(ICA)的程序要取得一致意见。中国急剧上升的排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连续第六年使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翻番,如果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能够跟随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话,再加上节能,将温升控制在2度C,比现在的排放趋势会好的多。要设立减排日标的共同的核查准则,以及对资金的共同报告形式。发展中国家一如即往地要求附件1国家继续坚持第二承诺期的政治承诺,拒绝任何附加条件。巴拿马会议要讨论资金如何筹集,并集中讨论在2013一2020时段上的资金数量。
适应委员会的建立还未形成决议,代表们应该在委员会的组成上均衡各方代表、直接向缔约方大会主席报告、紧密连接资金和技术等部门的主要观点上取得一致。根据荷兰环境保护署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尽管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仍然增长5%。京都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已经有不少了,但自愿市场的项目,这还是头一次。
朱建华认为,林业碳汇减排的潜力,可以达到整个减排市场的10%。但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巨大潜在量,并不等同于大片的碳汇林。我们的项目可以推动多重效应。除了工业减排以外,森林的吸碳功能也被看重。
但这一前景广阔的新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我们的森林主要是中幼林,质量也还比较差,可改进的潜力很大。
李怒云也是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在许多林区,老百姓一直在保护森林,付出的是贫困的代价。项目计入期均为20年,经审定的净碳汇量共为148572吨。李怒云说,但大部分企业不了解这个情况。
这是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一个有希望的起点。碳汇基金会接受企业的资金,也会公示相关的情况。本月1日,在国家林业局的努力下,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作为监管机构的政府、碳汇测量机构、碳汇基金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
因此,在1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将参与这项交易的中国企业评价为中国第一批购买森林生态服务、带头吃螃蟹的人。据介绍,此次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是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主体建立一个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中心。
市场刚起步,供应还不够根据资料,此次林业碳汇指标来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08年在全国首批实施的6个碳汇造林项目,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肃省庆阳市国营合水林业总场、广东省龙川县、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浙江省临安市毛竹碳汇造林项目。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存在可逆转的风险。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有不同要求,因此造就了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发达国家的企业出钱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抵消自己的排放量。朱建华说,比如说,引入良种。一个碳汇项目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计量、监测体系,还要有第三方认证。李怒云也有相同的意见。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相比,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冷清,目前碳汇交易成交量屈指可数。这只是一笔百万元级别的小买卖,却吸引了全国业界的关注。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示范,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参与进来,履行减排责任。李怒云也认为,中国目前林地有限,增加森林碳吸收主要靠管理。
她认为,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过去无人买单,现在通过碳汇项目可以找到买家。李怒云介绍说,确认碳汇林,除了制定国际认可的方法学以外,证明额外性(也就是确认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方面也需要大量工作
将人工纯林做成一个混交林。这是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一个有希望的起点。
目前即使是比较大的碳汇林项目,也有数量级上的差别。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二氧化碳,是工业减排之外一个备受瞩目的途径。如果有更多企业来买单,就可以起到扶贫解困的作用。但这一前景广阔的新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这仅是中国庞大的森林资源中被发掘的一个微小部分。因此,在1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将参与这项交易的中国企业评价为中国第一批购买森林生态服务、带头吃螃蟹的人。
我们交易出去不只是碳汇,而是森林生态服务。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相比,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冷清,目前碳汇交易成交量屈指可数。
李怒云也有相同的意见。本次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统一组织下,由中国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出资金,由林业部门去植树造林,从而达到吸收二氧化碳的减排目的,结果就是一笔成功的碳汇交易。
据介绍,此次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是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主体建立一个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中心。试点启动仪式上,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她认为,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过去无人买单,现在通过碳汇项目可以找到买家。我们的项目可以推动多重效应。
这次交易也被认为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为企业自愿减排提供渠道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碳汇。跟大型企业改造设备,或者风力发电这样的项目相比。
作为监管机构的政府、碳汇测量机构、碳汇基金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后期的管护有20年,也需要有资质的单位去检测。
这一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自愿购买碳汇林。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华观点类似:首先需要有规则,通过规则去计量和监测。